农村的村名都是有来历的,这些名字都是有一定历史的。有的按照姓氏命名,有的根据地理位置命名,有的根据历史遗迹命名。这些命名其实都是有历史的。村村,现在的几个庄的农村人聚集生活在一起的地方。分为一个个小的村,村的上一级是镇或者乡,下一级是庄。这些地方大多是以种地为生的,过着日出耕田,日暮归家的生活。附近有很多农田,被农田包围着,这些村子有的大有的小,不固定。比如我们的身份证上说的,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县,某某乡,某某村,某某组。这个”某某村“就是你所在的村。村是一个主题小区。庄庄,农村最小的单位,庄的上一级是村,下一级是每家每户。在古代庄它有一定交通作用,我们现在很多庄,命名各不相同,有的按照姓氏来命名,有的按照附近的地势命名,有的则是按照附近的名胜古迹命名。现在村和庄基本可以看成一样的。楼楼,早在二十多年前,农村的“楼”并不多见,大多是瓦房。现在大多数家都是楼房了,楼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楼在战国时就出现了,当时的作用是观敌瞭阵,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所居住的地方。如果你的老家有叫“什么楼”的地方,那这个地方以前可能有军事所用的瞭望楼。楼的种类很多,比如炮楼,瞭望楼,烟楼等等。后来这些地方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就将这个地方取名“什么什么楼”了。我老家有一个“赵家楼”,据说是以前的一个姓赵的地主武装建了一个三层小楼,是为了防御土匪。寨寨,指的是有栅栏围起来的地方,人们在里边居住。在大西北现在还存有很多寨,比如李继迁寨,就是当初党项人后人在那里聚集起来的,他们用木头或者石头围成一个村落,人们在里边生活,可以防止土匪以及其他武装势力的入侵。我老家有一个叫“张清寨”的地方,那时清朝末年,捻军横行,张清寨当时还叫槐土镇(是明末移民过来的),为躲避抢杀,村人不得不驻寨而居,而村人中的张姓武师,就成了大家的领头人。自从张清守寨后,流匪游寇,攻掠此处,都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张清组织寨内青壮人力,练武艺,筑防备,有来犯之敌,先礼后兵,若确是困顿求助,不吝钱粮相帮,而若倚势相攻,巧借地势和砂石守备,终得秋毫无犯,张清寨一时声名显赫,盖过了旧日槐土镇的名头,在乱世中,保证了一方安定。因此后世就把这个地方叫做“张清寨”。屯屯,指的是较小的村落,尤指由古代驻军、垦荒、屯田而形成的村落。这些和土地耕种形式有关,,屯刚开始是比较小的,后来慢慢发展就越来越多人。还是我老家有个地方叫“上屯”。明朝末年,唐河生灵涂炭,当时曾任蓟辽总督的曹文衡(龙潭曹庄人)告老还乡,他不得不挺身而出。明末计六奇所写的随记“曹文衡守唐县”提及,“唐县据南阳府八十里,县虽幸全,而郡邑之各乡镇被祸最惨,凡数十百里内妇女尽为之掠,男子头面耳目口鼻以及手足无一人完全者”而曹文衡曾是明朝时期唐河职衔最高的官员,其长子曹凤祯就是在护卫唐河城里,被李自成义军破城俘虏而杀——当时李自成军与明军大将左良玉在唐县对峙,如今的上屯就是左良玉曾经驻军的旧居。堡堡,指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和寨不同,堡是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堡常见于地名。通“铺”,今用于地名:十里堡就是每隔十里设置一堡。马家堡,马家堡原名马家铺,“铺”通“堡”,本为驿站。马家堡大约明末清初成村,是个大村庄。堡容易和城堡联想,如果现在村庄的名字叫“什么堡”的话,以前应该有一个小的军事防守建筑物。营营,军队的单位。古代打仗常常在不同的地方驻扎军队,有的则是一驻扎就是几十年,因此就在这里落地生根了,慢慢地营变成了村庄。依然是我们的老家,有一个地方叫“闽营”,也有历史故事。清康熙七年(年),总兵涂显,奉圣旨维持社会治安,在此安营扎寨,共分前、后、中、左、右营(今东小庄为当时的左营),后来官兵再次屯垦定居,因涂总兵原籍福建,故得村名闽营。而闽营的前边叫“前营”,现在这个村子就叫前营,中营就是现在的村子叫中营。而这几个村子里很多人都姓涂,他们就是涂总兵的后代。另外还有“店”,古代店可能是个过路店,酒店之类的,后来人越来越多就演变成一个村子了。最出名的店应该就是“赊店”(今天南阳社旗县)了。古称兴隆店,因汉光武帝刘秀赐名而称“赊旗店”、“赊旗镇”,民间俗称“赊店”。“集”就是以前是一个集市,后来定居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演变成一个大的村子。“沟”,就是村子附近有一条河沟,就叫什么什么沟。带“桥”的可能附近有一座什么桥,带“岗”就是以前军队守卫的地方。总之,村庄的名字是有迹可循的,其中有很多历史知识。我说的只是九牛一毛,你可以问一下你们家乡的老人,你们那里的地名是从何而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