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赵兰奇,出生在农村,5年的军营生活使我开阔了眼界,见到了世面,如今在地方成了不大不小“一支笔”。
年,那是塞北一个寒风瑟瑟的冬日上午,一辆军用吉普车“嘎”的一声停在我们连队黑板报前,师政治部、司令部几名干事手中拿着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就是这么一拍,我所板出的年第8期板报,因新颖鲜活的设计、广告色的合理搭配、字体字号的选用适当、板出的内容全面等,在全师60多个连队里排名第三而被调到师司令部直工科。
当时,正值部队正规化建设的关键时刻,一个副团级的直工科只有我一个兵,除了打扫卫生、上接下传、发送报纸、提水倒茶外,还要帮助王文路干事抄写新闻稿往外邮寄。
当初,方格信笺着实让我苦恼,写草字吧,怕编辑看不清而被“枪毙”,用楷书写吧,恐速度太慢“贻误战机”。有时,抄写一篇小稿也得半天,会因一个字撕了又写、写了又撕。虽说有些稿件被采用,但抄写的效果自我感觉不好。后在葛同金科长、王文路和胡全良干事的热切鼓励和战友们的热心帮助下,我没有气馁。渐渐地,我学会了在抄写中总结,在总结中推敲,在推敲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年7月25日在《山西日报》刊登的王文路干事撰写的反映冬季部队野营拉练的通讯《走一遍宣传一线住一店教育一片》,使我大开眼界,它像磁石一般把我紧紧吸住,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接着,我偷偷地把师政治部计生办主任宋长河借回老家探亲之机宣传计划生育的事写成一则短消息,很快被北京军区《战友报》采用,当时我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夜未眠。
“处女作”见报,无疑给了我精神上的安慰、工作上的鼓励、信心上的坚定,同时也缩短了我与新闻的距离。从此,我撰写新闻稿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白天上班忙,就利用晚上、节假日等时间寻找素材伏案写作,而且自我加压,背诵他人的优秀作品,借鉴别人的佳作,模仿人家的笔法,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回到农村后,我在镇里干起了临时工,专职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由于我身处农村一线,捕捉了一批反映当地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的素材。到县城上班后,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数十次被县人大、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纪委、县双创办、县检察院等单位抽调或借调,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有人说:“兰奇,你是一支笔啊,哪里工作重要你就到哪里。”
听了这话,我不仅感到惭愧,而且深感肩上担子更重了,只好用加倍的努力去感谢军队对我的培养和当地领导的关心、同志们的帮助。因此,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不少作品在各家媒体上出现。
天道酬勤。自年至今,我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等媒体发表计生稿件余篇,其中《社旗计生户聘请“金融顾问”》等3篇作品荣获河南省人口新闻三等奖,《扑下身子摸实情》被评为南阳市人大好新闻二等奖,连续10年被市计生委、社旗县委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十佳通讯员”等,连续5年被市、县人大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年被省人大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原载8月21日河南日报农村版赵兰奇)
社旗消息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