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paisufa.com/m/

徐东

历史上多少城池的兴衰更替,有些见于史籍,有些则永远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赊店的发展历史中,不能不提到许封镇,新建的赊店老酒生态园就在此地。传说此镇北门在方城县的沈营,南门在今社旗县青台镇,南北长四十五里,镇中心在今赊旗镇,为此民间有“四十五里许封镇”之说。

据《宋史》记载,当时许封镇已发展成为船来车往,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人烟稠密的繁华巨镇。至于赊旗店何时更名为许封镇?为何更名?镇名来历?何时毁灭?已无史料可考,成为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

年全县文物普查之时,在赊店镇西四公里赵河之滨谭营村陈朗店后地,发现明代嘉靖戊午年(年)仲夏所刻之《南阳裕州陈家店重修二圣碑记》,碑身高1.52米、宽0.61米、厚0.19米,方座高0.4米、长0.79米,青石质。碑文中有“且今之陈家店即古之许封镇也,店在州南,离城五十里许,路通唐县,店东北临河,路侧有古关王庙迹”的记载,这对于研究许封镇的遗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文中“裕州”即今方城。而编撰于年的《方城县志》亦有记载:“许封镇,南五十里,古镇沈营南之保封庄即有遗址。相传有四十五里长街。”据不少老人记忆,在赊店周围原有不少古迹,如青台的祖师庙、八里庙、何庙的白马观、七十二眼井、高寨的魁星楼、尼庵寺等原有碑文中,对许封镇亦有记载。

由于赊店历史上一直未设县治,又处于南阳、裕州、唐县(州)、泌阳相间的边缘地带,加之封建社会里商业文化一直处于民间文化的范畴而未入主流文化,因此府县志书对以商业为主的重镇当然也少有记载。但就从以上提及的有关史志上的零星记载及当地发现的碑文所载,“四十五里许封镇”决非空穴来风,而应是实有其事。

我们可以想见,煌煌的四十五里长街,该是何等的繁华景象!民间相传,当年许封镇地处豫南咽喉要道,水陆交通船来车往,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镇内高楼杰阁,亭台楼榭,仅各类寺观庙宇就达数十座之多,实属驰名南北的中州一等富贵繁华巨镇,堪与当时的东京汴梁相比美,故有“小东京”之称。

这样一座盛极一时的繁华巨镇,为什么突然间灰飞烟灭、荡然无存,沉寂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了呢?

民间相传系毁于大火,不为无因。据赊店周围文物调查及有关史籍记载,这里在北宋末年即为金兵入寇中原与宋军大战的战场,随之元军又接踵而至,那是一场惨烈的征服之战。正是这接踵而至的无情战火,使昔日繁华一时的许封镇化为了一片焦土。入主中原,元朝统治者当然不会将当年元军的恶行在史籍上记上一笔了!为了分旗屯田,就在这片焦土之上召集流民建立了一座三旗屯。

正是由于金、元之际的累累战火,加之元代末年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频繁,连年战火不绝,祸事相连,雪上加霜,其间黄、淮河多次决口泛滥,水灾蝗疫,天灾人祸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封建政权,恢复生产,不得不采取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措施。移民的主要来源为当时人口相对稠密的山西省。据《明实录》记载,当时迁民主要有汾州府,辽州,泌州,泽州,潞安州,平阳府,这些地区共有五十八县,迁民最多的是平阳府人口稠密的洪洞县。洪洞县又是五十八县移民开拔外迁的集中地,为此中原地区数百年来就流传着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等等。史料记载,迁来河南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六十余个县,而唐河、方城、南阳、赊旗均居于前十县之列,足见当时赊旗之地亦是移民之重点。一直到清代赊店重兴之后,山西、陕西人来此经商,当地人还都称他们为“老家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