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泌阳县西北边陲有个小镇叫:郭集,西、南与社旗县交界,北与方城县接壤,东邻羊册镇。年撤乡改镇,镇政府驻郭集村,距县城45公里,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90个自然村,村民小组,总人口人。年全年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有回民数千人,居于孙庄、闪庄。郭集河两岸为盆沿平地,土壤多系砂礓黑土。郭集北部属浅山丘陵区,南部为平原,沿郭集河一带为冲积平原。
北边的罗汉山是郭集最高山峰,海拔米,因山上有罗汉寺,所以名叫罗汉山。为泌阳方城两县交界处,山上多种植柞林,西边为:蛇口,经此入境的大风从付金川一直正南,在杨树岗一带与从社旗方向入境的风汇合为西北大风,波及泰山庙,官庄、双庙乡、赊湾、陈庄、高店等乡。最大风力8-10级,多造成灾害,建国后,在蛇口至付金川一带,造防护林带5条。
罗汉山及罗汉寺
郭集形成集市的年代不太久远,逾百年光景,在明代时这个地方叫:郭庄,集市原在郭庄南罗店,清朝光绪年间由郭庄郭姓大户修筑寨垣,附近乡民纷纷迁居到郭庄,渐渐的成为了集镇,遂取代罗店,名郭家集,后简称郭集,农历单日集。现在仅能从一些老房子和寨墙的残垣断壁中感受些许的沧桑。
这是北寨墙的其中一个出口,上工时(长工,短工去地干活)的出路。
这个是北寨门。
以前何楼北马庄上街赶集的必经之路,到头是老十字路口。小时候这个地方最繁华的。
寨门的西边就是往西起伏的寨墙,这一段是郭集寨墙保存的比较完好的,“好”表现在:土没有被挖走,还是最高的。
再往南寨墙基本上被破坏完了。在不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了不少乡绅财主。以前,郭集街有几大家族:王,狄,常,郭。狄姓早已不在郭集居住。狄姓居住的位置现在郭集村部西边,属于郭集三队。在北宋时,郭集酒曾以“泌泉”为名,列为全国地方名酒之一,载入张能臣的《酒名记》一书,明代,郭集狄家酒坊引进山西杏花村汾酒工艺,生产“郭集汾酒”,被当时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焦芳(泌阳城南草店人),俸给皇帝,受到皇帝的大赞,所以就有了俸皇酒。(寨墙旁边一座老房子)
这座两层楼房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也是座豪宅,旁边的瓦房比它的年岁要长。
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留下的更多的是,这种残垣断壁的房屋。
年(民国29年)郭集街财主王仰之为戏主,供江湖班(就是跑江湖唱戏的)南阳调梆子一台,行当齐全,名角有小和尚(旦)。曹三(末)普照(净)、新照(生)等,演技较高,颇受群众喜爱,常演剧目有《刘金定下南唐》、《铡郭怀》等百余个。民国34年王仰之又收训科班宛梆一台,出师后,科班宛梆逐渐取代前者。主要演员有陶气儿(净)、四妮儿(末)、小臭(旦)等。常演剧目为《司马茅告状》、《空城计》、《秦琼卖马》等,能养两台戏班可见王财主的财力惊人,到年两台戏班出外发展了。
郭集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乡镇,主产: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薯、谷子、棉花、芝麻等,经济作物:有烟叶,红薯,尤以红薯产量最大,郭集的粉条、粉面、粉皮为本地特产,畅销全国,分布在大苏庄,何楼,丁庄等几个村委。集镇南原设县属“郭集俸皇酒厂,现在为私有制。
全镇共有中心学校1所,教师97名;小学14所,教师名,;幼儿园3所,教师18名。所有教师中,中级教师名,高级教师24名。有泌一郭公路班车通县城。原农历正月初七、三月三为古庙会,年后并为三月初十物交会,贸易颇盛。年始对原狭窄街道拓宽或开辟新街,并在新街道两侧建营业楼房。
20世纪20年代中期,郭集东边的古城寨的李刚方,有地近万亩,人称:百犋牛,在当时的泌阳县占有土地最多,当时几乎所有的郭集人都是李地主的长工或者是短工。(郭集以前的老银行)
历史的车轮在前进,小镇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历史的痕迹中走出,恍如隔世,现在的小镇虽不豪华,但却是繁华。
郭集庙
郭集清真寺
S省道
郭集镇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
夜色下的郭集镇中心学校
郭集街区白天夜晚
如今小镇,早已蜕变,变得楼房林立生意兴隆商贾云集,小镇之变,不就是农村天翻地覆变化的一个缩影吗?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就像一缕缕清新的春风,她使乡亲们千百年来幸福和富裕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这就是我家乡的小镇,我默默祝愿她的明天更辉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