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会馆,源远流长。
汲滩山陕会馆始建于大清雍正5年(公元年),由山陕二西商贾集资兴建。位于汲滩镇东北角(现初中院内),距汲滩镇约1.5公里,乾隆四年扩大规模,乾隆二十六年重新修缮。因三河汇流冲刷东岸,汲滩古镇渐次向东滚移,与山陕会馆融为一体,又因汲滩镇自古为水陆码头,南达武汉、京、沪、杭,北至宛、洛连秦晋。交通枢纽,商贸兴隆。晋商大贾们便在此建立占地四十多亩——南北客商歇脚与贸易的办事处——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分为四重院落,多间房舍,地面均为一尺见方的青白石板铺砌,山门却面西朝河,因为山陕商贾忌急,面对湍河、赵河、严陵河在此交汇,便以水为财。
整个山陕会馆坐北朝南,位于中轴线上,有三山照壁、马殿(内塑关公赤兔马像)、悬鉴殿、东西廊坊、石牌坊、拜殿、大殿、后花厅、群房、春秋楼。门前的三山照壁上彩绘梅花鹿浮雕,悬鉴殿东边为戏楼。悬鉴殿左首钟楼,右边鼓楼,穿过悬鉴殿,左右两侧为廊坊、东西马厩,进入牌坊为拜殿、大殿。大殿东边为马王殿,西边为药王殿。拜殿、大殿两侧为东西花厅,供奉火神与财神。大殿正中雕塑着浩然正气、持刀危坐的关圣帝像,关圣帝身后各塑关平、周仓神像。大殿的东西歇山分别写有“赫声,灵濯”,正念倒念,语句通顺,寓意深刻。寓意为大音希声和灵魂得到洗礼。大殿后建有藏经楼和春秋楼,春秋楼内塑雕着关圣帝秉烛夜读《春秋》的坐像,法相庄严,栩栩如生。当地有谚语“邓州有座塔,离天一丈八;汲滩有个春秋楼,半截还在云里头”。
山陕会馆建筑精巧质朴,环境优雅,亭台楼榭,掩映在绿树丛中,内有铁旗杆、石狮、石墩、石碑等。建筑独特,雕梁画栋,飞檐走兽,融木刻、石雕、刺绣、绘画、铁艺于一体,堪称一绝。若干年后号称天下第一馆的社旗县的山陕会馆就是模仿汲滩镇的山陕会馆而建。在国内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中科院院士著名学者陈宪章于-年多次到汲滩考察,认为山陕会馆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重要价值。
山陕会馆的兴建,繁荣了汲滩市场,促进了商贸流通,苏杭的绸缎、花布、茶叶,上海的洋灯、洋油、洋火、洋胰子,新疆的和田玉、奶油芝麻大锅盔,东北的人参、貂皮、乌拉草等天南海北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品,潮水般涌上汲滩码头,穿着不同服饰、操着异地口音的各个民族的商人们,在这里流连忘返,徜徉在商海中。晋商大绅们趁机创办了二簧(汉剧)、越调两大戏班子。年,又在山陕会馆东侧兴建了砖木结构,四坡流水的上下两层九间大楼。精明的美国人趁机文化渗透,在这里兴建了福音堂,中亚的波斯人兴建了清真寺。每逢正月二十三庙会,全国各地的商贾汇集汲滩,商铺、布棚连绵不断,昼夜人声鼎沸,而山陕会馆又是庙会上商贾签约贸易合同的核心地段,门前车水马龙,客商络绎不绝,伴随着悠扬的钟声,弥漫着缭绕的烟雾。关圣帝法像庄严,接受八方善男信女和客商的朝拜。
天生易老人亦老,不幸的是山陕会馆部分建筑于年被拆除,建元庄人民公社大院,仅留拜殿、卷棚、东西花厅、药王殿和马王殿及三山照壁。右边的照壁上还残存一副对联“大义继春秋之后,至诚在天地之中。”左边对联是“涿郡桃花终继艳,许都烛影至今红。”关圣帝手握的那把青龙偃月刀刀柄已不知去向,仅剩1米多高、重达83斤的宝刀雄风犹在,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山陕会馆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荣辱与兴衰。(张朝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