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镇亦称赊旗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古中州四大名镇之一。该镇位于社旗县境内,地处南阳盆地东沿,潘河、赵河交汇处。传说东汉时,刘秀在此赊刘姓酒旗而举兵,即帝位后封此地为赊旗镇。社旗县西周时属申、甑、唐等国域,春秋时属楚,战国时属韩,西汉时属南阳郡,隋时属淮安郡,唐、宋时属唐州,元、明、清时属南阳府,年建县时,经国务院批准,取社会主义旗帜之意,改“赊”为“社”,故名社旗。社旗镇最早称许封镇,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是许国的一块封地。据《宋史》记载:当时许封镇已发展成为船来车往,商贾云集,生意兴隆,人烟稠密的繁华集镇,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许封镇毁于战火。明、清时期,山西、陕西、山东等地移民先后来此,人口渐多,成了为商旅过往留宿的兴隆店。环城而流的潘、赵、沙三河交汇成唐河,接汉水、入长江水运之便,成为连接南北水陆交通之重枢,北接汴洛、南达楚湘、东衢闽越、西连山陕之咽喉,更成为当年叱咤商海的山西、陕西商贾南下东进中原、进军长江流域的重要桥头堡与中转站,连通中俄的“万里茶道”水陆交接中枢。康熙四十七年(),改兴隆店为兴隆集。雍正年间,兴隆集逐渐向赵河北岸扩大发展,成为一条横跨赵河南北两岸的兴隆街。随着商业的兴盛发展,到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长米、宽米的繁华商镇,当时根据历史传说中刘秀曾在此地赊旗访将的故事,众议以“赊旗”为镇名,与周口镇、道口镇、朱仙镇共享“中州四大名镇”之殊荣。据清乾隆四十七年()《创建春秋楼碑记》云:“地涉赭水,北走汴洛,斯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洵称胜地。”《河南地理志》载:“南来舟楫,从襄阳至唐河、赊旗、方城,或从赊旗复陆行方城至开封、洛阳,是南北九省商品集散地。”明清之际,赊店镇繁华异常,民间有“金汉口,银赊店”及“天下店,数赊店”之称。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兴隆,水运发达,南通荆楚,北达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商埠。乾隆二十年()建赊店巡检司、设营讯、把总署。鼎盛时期,镇内人口达13万之众。21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8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临暮,船上楚湘歌舞达旦,岸上交易灯火如昼。多商号总集百货,72道街分行划市,分为铜器、瓷器、山货、骡马、牛行等72条专业街。年以后,随着社会局势动荡,赊旗镇渐渐失去繁荣景象。据记载,镇周围城墙长米,始建于年,用灰方砖砌筑的高10米、基厚8.5米、顶厚4米寨墙,有砖刻“赊旗镇安全寨”镶嵌于墙上,墙外围挖有宽10米、深5米的寨壕沟,靠城墙外沿筑有高1米宽1.30米、厚0.7米的墙堞。留九门,门名分别为“迎旭门”“文明门”“炳文门”“扬武门”“挹爽门”“乾维门”“承恩门”“庆裕门”“源流门”,各筑有高大的三层门楼,且各有青石刻门联一副,此镇属皇城规式。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修建九座城门的只有北京、南京、西安这样曾经的皇城。一个远离大都市、偏安一隅的古镇,为什么会和皇城有一样的规制?当地流传一个传说,东汉时刘秀在此赊刘姓酒旗而举兵,称帝后,便改此处地名为赊旗店,简称赊店,并下旨改建赊旗店,修建城墙,仿皇城的样子建九座城门。现今仅存“挹爽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