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好记者讲好故事——河南省记者节特别节目”录制现场。②33本报记者董亮摄
编者按
笔尖记录时代,镜头见证巨变。在第19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我省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来自全省新闻战线的13位优秀新闻记者,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为,讲好河南故事,助力中原出彩。他们的好故事,在泥土的芳香中,在机器的飞转中,在同群众坐在一起的板凳上……或温情,或澎湃,或催人泪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新闻人的力量!②26
河南日报
童浩麟:这些年,我这样写兰考
年秋天,作为河南日报驻开封记者站站长,我来到了兰考。当我的双脚一踩到田埂上的葛笆草上,看到眼前片片的泡桐时,即刻,从我的胸中涌出一句话:焦书记,我来了。
从双杨树、赵垛楼、韩村、秦寨,再到南马庄、东坝头,大半年的时间,我循着焦裕禄的足迹,几乎走遍了兰考所有的乡镇和数不清的村庄。我的手机里存了个兰考老百姓的电话号码,过去4年的大年三十我都在兰考,和乡亲们一起过的……
代玉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我采访他的时候,他正在代庄的地里搭葡萄架。他说:“年,老支书和乡亲们一再找到我,说,玉建啊,别忘了,咱可是兰考的啊,回村吧。看到他们渴望的眼神,我一咬牙,撇下郑州的生意,回村里当了支书。”
他自己拿出多万元,在村里建了办公楼,修了主干道。他想,这下大家能满意了吧。谁承想,在民主生活会上,大家说他是“飞鸽牌”的,这样的干部坚决不要!
代玉建说:“一听这话,我窝憋死了!躺在床上想了一整夜。我想到了焦书记,跟他比比,咱差距确实大啊——焦书记决心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这是啥?是真感情!是韧劲儿!咱也要有这股韧劲儿,群众不富,死不瞑目!”
从此,代玉建彻底告别了“代总”,成为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代支书”:成立合作社,全村户都是股东;流转土地亩,发展高效农业……4年来,代庄人均年收入从元涨到1元。
在兰考,我发现,像代玉建这样的干部,他们对百姓的那股亲劲没有变,抓工作的那股韧劲没有变,干事业的那股拼劲没有变;变化的,是他们的工作方法更有时代色彩了。
驻站7年来,我采写兰考新闻报道多篇,对兰考干部群众在新时代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进行了全景式记录。兰考的变与不变,像一条红线,贯穿着我的报道,提升着我的精神境界,更串联着兰考光荣的过去、精彩的今天和辉煌的未来!③6
新华社河南分社
宋晓东:扎根河南带我读懂中国
年的夏天,我第一次接到了报道麦收的任务。在南阳社旗县,我刚一踏进麦地,麦茬就直接扎进了鞋里,脚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老乡在旁边呵呵直笑:没收过麦子吧,咱河南的农活你可闹不懂。
麦茬扎脚,可老乡的话却扎心啊!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把河南跑个明明白白。4年多的时间,我这个生在草原,长在城市的外乡人,已经跑过了河南的80多个县。从以前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楚、一听到河南话就蒙圈,到现在脱口就能说出地道的河南话。爱上河南,不仅仅因为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更是因为这里的人。
原玉荣是新蔡县的一名驻村干部,我跟她在村里走,村民们谁看到她都要跟她聊上两句,老人家见到她都拉起她的手,到了饭点,她在村里更是“寸步难行”,谁都想叫她去自家吃口饭。
按理说,脱贫了,驻村第一书记要回到原单位,可原玉荣哭,村民哭。他们舍不得啊!那一刻,我明白了,为什么河南在去年一年就能够实现万人脱贫,正因为有一批像原玉荣这样的好干部。
随着对河南认识的加深,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要为这里的百姓、为这里的发展,鼓与呼。
第一次见到李开华是年,他坐在麦堆旁,眉毛拧成个死疙瘩。看着他家冒尖的粮堆,我说,老哥今年的收成不错吧。可他却说,粮卖不出去丰收顶个啥用。
这是为什么呢?我跑了河南的很多个县,经过两个多月的采访,我写出了《产粮大省何以出现“买粮难”》的报道,中央领导和河南省领导5次批示,加快推动了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河南这个传统的农业大省也在改革中率先向农业强省迈进。这篇稿件也获得了年的中国新闻奖。
今年麦收的时候,我发现河南不少地方的秸秆直接打捆回收了,我再也不用担心麦茬扎脚了。
我相信,好新闻能击中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那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我愿意做他们的聆听者和记录者,用我手中的笔,记录下出彩河南的故事。③5
河南广播电视台
曹爱文:开放,让河南更出彩
今年4月13日,在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动上播放的形象宣传片,仅仅几天点击量已经超过了10亿次。河南的精彩让世界为之惊艳。
短短8分钟,上下五千年。为制作这个宣传片,河南广电创作团队整整奋战了8个月,目的只有一个——让世界看见一个“不一样的河南”。
正是这“不一样”,让与会的各国驻华使节近距离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河南。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在推介河南时说:我可以肯定地说,郑州的饺子是全国最好吃的!
在推介会上,不但饺子摆上了“世界餐桌”,更让各国大使想不到的还有,在这里他们见到了自己国家的特产,南美的水果、欧洲的红酒、澳洲的蜂蜜……
世界各地的商品通过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汇集到河南,又扩散到全国各地。
如今的河南,正搭建着“四条丝路”联通世界的新桥梁。世界,敞开胸怀拥抱河南;河南,也正迈着大步走向世界。
今年7月,河南代表团访问卢森堡、德国、俄罗斯,10天时间里,与政商界人士进行了15场会谈,签署合作项目20多个……这一串串数字,勾勒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一个加快开放的新河南。
在这次出访的每一个国家都能见到河南企业的影子:在汉堡,郑州陆港公司和汉堡港集团公司是合作关系;在卢森堡,河南航投与卢货航早已是合作伙伴……
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在视察落户当地的河南农业公司时说,是这些优质的玉米、小麦种子改变了自己国家落后的农业。
如今,越来越多的河南企业,正像这种子一样,撒播到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沉甸甸的果实。生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和我的同行就是“伟大”的见证者和记录者;生活在河南这片美丽的热土,我和我的同行就是“美丽”的收集者和传播者。
画面是我们的语言,镜头是我们的力量。讲好故事,让奋进的河南“家喻户晓”,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担当,更是我们的骄傲!③5
滑县广播电视局
李艳利:暖心妈妈李淑鸽
我来自滑县广播电视局,我分享的是我的采访对象的故事,她叫李淑鸽,是个孩子的妈妈。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故事要从年讲起。在豫北农业大县滑县,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多是孩子和老人。李淑鸽目睹一些孩子因亲情缺失而孤独自闭、过早辍学甚至误入歧途,便萌生了一个办学的念头。她东拼西凑、搬砖和泥、瘦了十几公斤、欠了一身债,盖好了一所简易的学校。
在采访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孩子是一对小姐妹。她们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父亲去世、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姐妹俩不知何故流落至滑县。更严重的是7岁的姐姐语欣极其自闭自卑,从不讲话只会哭泣。李淑鸽带着姐妹俩一起吃、一起住。两年后的一天深夜,语欣突发高烧,李淑鸽背着她在寒夜里跑了四十分钟的路去看病。回到家后,语欣开口讲了第一句话:“妈妈,我想跟你一起睡。”两年无时无刻的关爱陪伴终于打开了语欣封闭的内心。李淑鸽同时还在为另外一件事情奔波着,那就是找到姐妹俩在贵州的亲人,经过两年的奔走,加上媒体的宣传报道,终于找到了姐妹俩的爷爷奶奶。今年1月25日,姐妹俩在哭喊声中离开了她们最爱的淑鸽妈妈,虽然李淑鸽也很不舍,但是,为姐妹俩找到了亲人,李淑鸽并不后悔。
15年来,每个月李淑鸽都会给孩子们过集体生日,每年的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都会给孩子们包粽子、买月饼、做饺子。15年来,每天早上的四点半,李淑鸽都会奔赴15公里外的县城去买最新鲜的食材。
15年来,个孩子从学校走出去,0多名孩子考上大学,其中,有12名长大的孩子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母校任教,只因淑鸽妈妈的那句话,“有爱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新生活。”
这就是她们的故事,她们的故事感染着我更激励着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③5
信阳广播电视台
王淑君:一次未曾谋面的采访
18年的记者生涯中,有过太多难忘的经历,但最让我刻骨铭心的就是对李芳老师的采访。
年6月13日凌晨,李芳老师为保护学生因公殉职,年仅49岁。
得知消息后,我和同事迅速拿起设备赶往现场。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李芳生前任教的二年级三班,班主任罗银森忍着悲痛告诉我们,抢救李芳那两天,孩子们总追着他问:李老师醒过来了吗?啥时候回来给我们上课呀?当得知李老师再也回不来时,孩子们哭成一片。10岁的程镜宇边哭边问:“李老师总教我们遇到危险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可她自己为啥不知道躲呀?”
小镜宇不知道,从看到肇事车到作出反应,留给李芳老师的时间只有短短两秒钟。这两秒钟,其实足够让李老师跨上一米开外的路沿,躲开死神。可他们的李老师却本能地,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给了她心爱的学生!
6月16日,李芳老师的追悼会上,多人的送行队伍蜿蜒数公里,这当中,很多人与李芳并不相识。一位大姐骑着摩托车匆匆赶来,车还没停稳,泪水就顺着脸颊不住地淌下来,她说:“赶了几十里山路,就为了送送这位好老师。”
李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29年来,她先后在4所乡村小学任教。她的手机里存了很多家长的电话。接通电话,她是爱的桥梁;放下电话,她就成了孩子们的临时妈妈。
李芳班上的学生何宏告诉我说:“去年冬天,李老师看我总穿件不合身的旧衣服,悄悄买了新棉袄送给我,还说是给亲戚的,尺码没量好,他穿不上。可我知道,她是怕我难受。我真想喊她一声妈妈呀!”
李芳的事迹经各大媒体报道,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这位乡村女教师舍生忘死,用生命完成最后一堂课的光辉精神也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
虽然我与李芳从未谋面,但我似乎看到一个又一个李芳,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她们犹如点点繁星,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夜空,温暖心灵。③6
郑州电视台
王超逸:致敬!援疆人
选择援疆就选择了奉献,选择援疆,更是一种担当,注定要在危急时刻冲在最前头。
今年7月31日夜里,新疆哈密突遇罕见的特大暴雨并引发山洪,十多个村庄、数百名群众被水围困,情况万分危急。接到险情报告,郑州电视台记者常伟跟随援疆工作队领队马宏伟连夜赶往灾区。许多道路被水冲断,80公里的路程他们用了三个多小时,到达哈密市伊州区沁城乡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到处房塌、路断。电线杆倒了,没有了照明电,他们硬是靠着手机的光亮和呼救声抢救受困群众。
天亮时,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援疆干部们头皮一阵发麻,湍急的水流早就把道路冲刷成了悬空路,最深的沟壑竟然有十多米深,他们就是在这条悬空的路上一次次救人的。我在和常伟的连线中了解到,有近百名河南援疆干部冲进了抢险救灾的第一线,维修道路,架设信号塔,进行灾区防疫,安抚受灾群众。
援疆是一种历程,不断实现着一个又一个梦想。
不少新疆小学生最大的梦想是到北京看升国旗。这种梦想很淳朴,却撩动着援疆干部的心弦,帮助这些孩子圆梦成了他们的心愿。年7月,36名小学生组成的圆梦夏令营飞抵郑州,再从郑州赶赴北京。
凌晨4点的天安门,微风徐徐。兴奋的孩子们戴好了红领巾,静静等待着国旗升起的那神圣一刻。伴随着庄严的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我们的镜头里,孩子们的笑容像花儿绽放。古丽孜巴·艾合麦提告诉我:“这一刻,我和祖国的距离最近!”
是啊,河南援疆,像一条丝带,把相距多公里的河南与新疆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作为一名记者,我很荣幸见证了豫哈两地的情深意长。采访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的报道仍将继续!③8
郑州人民广播电台
殷洁:中国速度中国骄傲
年7月15日,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在郑徐客运专线上演了现实版的速度与激情,成功完成全球首次时速公里的高速交会试验。每小时公里,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乘客一秒“飞过”米。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在随后的采访中,我了解到,在这串数字的背后,承载了多少铁路人的梦想和希望。
他叫杨震,是当时驾驶“金凤凰号”的郑州铁路局机务段高铁司机。初次见到他是在驾驶室里,全神贯注驾驶的他,总会时不时地跺一下脚,这个动作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杨震告诉我,高铁速度太快了,不能出一丝差错,为了保证司机时刻聚精会神,驾驶室里设置了一个特殊的踏板,每隔三十秒就需要跺下脚。从接到交会试验任务到交会试验60多天的时间里,他每天早上5点出发试车,晚上11点回到车间,每天至少往返驾驶10余趟,累计开行2多公里。听到这些,我的心不由得一震,这么长的路程,他需要跺多少次脚啊。但他却说,这连基本功都算不上,动车组司机责任重大,必须技术过硬,乘客的安全才有保障。
作为驾驶员,杨震的职责是保障列车的运行安全,而在他的背后,还有一支默默付出的研发制造团队,是他们用大国工匠精神撑起了中国高铁技术如今的飞跃。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责任把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让所有人都知道:有一种速度,叫中国速度;有一种骄傲,叫中国高铁!
在后期的新闻制作时,我把多分钟的录音资料听了又听,最终筛选出3分钟做成新闻报道。就是这篇作品,获得了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那年我25岁。但我知道这份荣誉并不只属于我们,它更属于每一个在我国铁路事业上默默坚守和奉献的铁路人。
感谢记者的身份,让我有机会见证并记录了发展中的郑州和正在腾飞的祖国,而我,也将紧握手中的笔和话筒,在时代的浪潮中与祖国同行,带着责任和使命,在更遥远的未来,书写伟大祖国发展新篇章。③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河南站
王涛:寻找李芳
我要讲的,是一段寻找的故事,寻找李芳。年6月11日,在护送学生放学回家途中,面对突然冲来的一辆农用三轮车,李芳老师果断推开学生,自己却被撞倒在血泊之中。
是什么让她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我们决定,将报道深入,把一个突发事件性的报道,延伸为对李芳老师人生故事的挖掘和寻找。
在学校采访的时候,有一个事情让我们疑惑,李芳在学校工作了29年,她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而这期间,李芳有机会调回丈夫身边,但是却被她拒绝了。
丈夫代业明也曾问过她,李芳刚开始说,她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习惯了学校的生活,不愿意离开,后来她又说自己快到退休年龄了,退休后,再和家人团聚。
我们对这样的答案还不满足,继续寻找。李芳的中学同学回忆说,“那时的我们正值少年,常常在一起憧憬未来。李芳想考信阳师范学校,想以后回家乡董家河当一名小学老师。”
而信阳师范学校找出当年的报考志愿保证书,李芳是这样写:“我志愿报考信阳师范学校,毕业后愿意到边、偏、远、穷的山区任教,一定服从分配!”这是李芳老师的初心啊!
那么,这些年,她在董家河过得怎样,我们继续寻找。一位学生给我们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她去送班里的语文作业,当时下着雨,她的头发淋湿了,李芳老师看到后很奇怪,为什么不打伞呢,原来学生送作业的时候,双手护着作业本,腾不出手来。等过几天,这位同学再去送作业时,发现李芳老师竟然换到了离班级最近的办公室。
身边人都说,她是那样地热爱生活,爱笑、爱美、爱逛街、爱打扮,与人相处总是为别人着想。就在她去世9天前,她和一位年轻同事同一天过生日,她张罗着大家一块聚聚,她的年纪大,大家就把生日帽戴在她头上。许愿的时候,她却主动把生日帽戴在年轻同事头上。
在不断追寻中,我们的报道也在不断深入。一组组镜头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样一个李芳,她爱美、爱生活,年轻时的梦想就是当乡村老师,她在董家河实现了初心,因此,29年她不愿意离开,直到有一天,学生遇到了危险,她没有丝毫犹豫冲了上去,用力一推,完成了生命的绝唱。③6
今日消费周刊
赵涵清:“无臂羊倌”三退低保
今年7月12日,我和同事到荥阳市汜水镇民政所采访。突然,一位没有双臂的老乡走进来,直接冲着工作人员喊:“这回你们肯定能把我的低保给退了!”
他叫曹建新,是汜水镇新沟村村民,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退低保了。去年12月,曹建新第一次来退低保的时候,考虑到他身患残疾,工作人员压根就没有同意。今年1月,曹建新第二次来到民政所要求退保,工作人员调出他的家庭基本信息登记表评估,再一次拒绝了他的请求。
可老曹是个一根儿筋的人,这次他拿来了养殖合作社的营业执照:“我今年光卖羊就挣了2万多块钱,早都能养活自己了,国家的救济钱应该留给更需要的人。”经不住老曹再三请求,民政所的同志只好为他办理了退保手续。
退完低保的曹建新一身轻松,说:“这下心里踏实了,不用给国家增添负担了,咱自己脸上也有光了不是?”
曹建新说,5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失去双臂。前两年,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扶贫工作,给他量身定制了养羊脱贫的计划,不仅免费送他种羊,还出资为他修整羊圈,帮他寻找销路。
曹建新养的羊很快从最初的2只繁殖到现在的只。曹建新脱贫了,他想到村里还有一些乡亲没脱贫,就办起了养殖合作社。
第一个跟着曹建新养羊的是张军山,他患有腿疾,儿子又有癫痫病。曹建新送给他5只小羊羔,并倾囊相授养羊诀窍。跟着曹建新养羊的人越来越多,如今,养殖合作社已经有多只存栏羊了。
驻村第一书记焦建鹏告诉我,新沟村原来有贫困户17户、46人,在曹建新的带动下,去年一年就脱贫了13户、39人。年,曹建新被评为“河南十大年度扶贫人物”。
在脱贫攻坚战中,有太多像曹建新这样的平凡人,用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作为一名记者,我要讲好老百姓奋斗圆梦的故事,让榜样的力量更强大,让先锋的光芒更耀眼!③5
人民日报人民网
辛静:心中有爱,情系人民
那天我采访的医院心内科二病区主任刘恒亮。初见刘恒亮,感觉他清瘦内敛,言辞不多。但工作起来,却是个“超人”“铁人”,甚至有点拼命。
刘恒亮的同事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4年4月的一个深夜,刘恒亮的手机响了,远在公里外正阳县的一位医生打来求救电话,一名心脏病患者病危!二话没说,刘恒亮立即赶了过去。当地手术条件简陋,也没有X射线防护服。怎么办?不手术,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手术,刘恒亮的身体会受到极大地伤害。然而,没有任何犹豫,刘恒亮决定立即手术!之后,在X射线的直接照射下,刘恒亮将临时起搏器安全地植入了患者体内。
我深深地被触动了,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一个人如此付出而无怨无悔?
有责任,更有爱,满腔的热爱。因为爱自己的患者,他才能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有急诊就随叫随到;因为爱自己的工作,他才甘愿每天早上比正常上班时间早一个小时到病房,20多年年年如此,连大年初一也不例外。
采访刘恒亮,给我上了从业以来、书本之外最好的一课。我问自己,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除了有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要有对这项事业无限的用心与热爱。作为中央驻豫媒体,我们有责任扎根中原,服务河南,讲好河南故事。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人民日报》准备出一组“砥砺奋进的五年”特别报道(河南篇)。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八路记者分头行动,进工厂、下农村,一次次约采访对象,一遍遍挖故事、细节,几易其稿,终于在年8月25日如期推出了这组报道,全面深入报道了十八大以来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工作思路和经验、亮点。
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见证了这组新闻精品的诞生过程,真切感受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重新认识了“人民”二字的分量有多重。做新闻,我们要离人民近些,再近些,永远饱含对党和人民的真情,用心去感受百姓的冷暖!③9
河南日报农村版
赵川:我的丹江小妞妞
采访南水北调10年,是我记者生涯中最重要的经历。我不但收获了一座新闻“富矿”,还在采访时认了两个小妞妞。今年大妞考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小妞考到西安交通大学。
年5月6日,我来到淅川县仓房镇胡坡村。两个五年级的小妞,哭着说,记者阿姨,同学要搬迁,王老师上了最后一堂课。
我走进她们的破屋,值钱的就是一台轧面机和几袋粮食。床角坐着一个女人,冲着我傻乎乎地笑。小妞告诉我,这是哑妈。
大妞说:想早点打工,挣钱养家。我心里一酸,说,你们这么小,要好好学习考大学。谁愿意给我当女儿,到郑州上学?
俩妞说,爹病重,害怕他哪一天突然走了,想陪着爹。
从此,她们成了我的牵挂。
年6月的一天早上,胡坡村的村委会主任打来妞的爹去世了,俩妞哭得撕心裂肺。我哭着跑到信用社给她们汇款,跟仓房镇镇长说,担心妞妞照顾哑妈而辍学。镇长说:赵记者放心,把她娘仨安排到镇上的敬老院吃住,享受五保待遇,免除俩妞的学杂费。
为了省钱,俩妞有时一顿饭只喝一碗汤。我说,你们一定吃饱吃好,不要操心钱的事儿,专心学习。
扶贫扶智,天道酬勤。俩妞自强不息,以优异的成绩赢得大家尊重。我看到学校的光荣榜上俩妞并列第一,很是欣慰。
在送小妞去西安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她抱着枕头走到我身边,悄悄地说,想和你睡。我说来吧乖。小妞说看见同学和家长说话、拥抱,心里酸酸的。借着月光,我为小妞擦去满脸泪水。
9月16日,我参加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开学典礼。看着大妞代表名新生慷慨发言,我热泪盈眶,泪光中浮现出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依依不舍挥别故乡的场景。
我也从妞妞身上,看到了南水北调移民无私奉献、拼搏担当精神的传承。③8
大河报
侯梦菲:逆行的背影
有位新闻前辈曾说过,当灾难来临时,会有两种人逆流而上:军人和记者。
很巧合,我们家,两个人都占全了。
我的丈夫是一名现役军人,而我是一名新闻记者。今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登陆广东,丈夫所在的部队紧急投入救援。熟悉的新闻画面,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两年前我们共赴灾区抗洪的场景。
那年夏天,湖北连日暴雨,长江水位直逼警戒线。驻豫武警部队两千多名官兵紧急驰援,奔赴抗洪一线,我的丈夫就是其中一员。
暴雨逐渐北移。10天后,安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我和同事连夜奔赴灾区。
老百姓连夜撤离,采访车却逆流而上,赶往洪水最深的崔家桥镇。第二天凌晨3点,我们到达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安阳县职高,成为首批抵达灾区的记者。
天亮了,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校园一片汪洋,来时乘坐的面包车,早已被洪水淹没。
就在大家焦虑时,校门口出现了一抹橄榄绿。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解放军来了!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丈夫的身影。
在部队官兵的帮助下,群众全部转移。
崔家桥境内的安阳河突然决堤了,年轻的士兵们跳进洪水,用身体堵住决口,用血肉之躯为老百姓筑起一道安全的长城。
丈夫忙着抗洪,我忙着采访,只能偶尔发短信互报平安。
湖北荆州大坝管涌了,丈夫和战友们整夜奋战,忙着扛沙袋、抢筑大坝。最终,管涌堵住了。疲惫的士兵们倒在大坝上就睡着了。南方的蚊虫很多,他们钻进编织袋,把自己裹成了一个个“麻包”。看到这张新闻照片的时候,我泪眼模糊。那一刻,作为军嫂,所有的委屈和泪水全都化作心疼。
迎着洪水逆流而上的又何止军人和记者,有死守大坝三天三夜的女镇长,有进山救援滑入山谷的第一书记,还有用手从废墟中刨出受灾群众的基层民警……
军人和记者,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军人第一时间抵达,是为了救援;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是为了报道。
很荣幸,我们家,两个人都占全了。③5
河南广播电视台
赵宇:这就是人民奋斗的故事
我们常说“摔倒了还能再站起来”,但对于袁勇刚来说,只要摔一次,他就再也起不来了。他被称为“蜘蛛人”,每天的工作就是用手里的长柄刷清洗高楼外部的玻璃。虽然辛苦,但他还是希望楼能再高一点,因为楼越高擦的平方数越多,挣的钱就越多。年刚来郑州时,袁勇刚的工资每天是35元,5年前是元,现如今是元。看着干净整洁的大楼,袁勇刚很有成就感,他说:“我丈量城市的方式就是手中的安全绳,五年前用米,现在已经增加到了米。”今年,他和家人搬进了在郑州刚买的新房。给别人擦了15年窗户,现在他也可以给自己擦一回了!
在高空中袁勇刚看到了城市的发展,作为盾构机的设计师,范磊在城市的地下工作了九年的时间。以前,我们用的盾构机全部靠进口,处处受制于人。
如今,80后的范磊已经是异形盾构机研发团队中的第三代主力。在开挖测试过程中,范磊经常会冒着塌方被埋的危险进入机器内部进行检查。年12月,中国第一台超大断面矩行盾构机研制下线。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异形掘进机研制技术的国家。范磊骄傲地说:“现在,不管是什么形状的盾构机,我们都能做!”他最期待的事儿就是等孩子长大了,带她看地铁看隧道,然后告诉她:“瞧,这是你老爸建的!”
作为国之重器,异形盾构机的研发生产,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地位。看着盾构机,范磊说:“这是几代人的奋斗,更是整个中国的奋斗。”
改革开放40年来,一个个像“袁勇刚”“范磊”一样的普通人,在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同时,组成了出彩河南人的群像,汇聚成了13亿奋斗者的“中国梦”!
作为一名90后,我的奋斗又是什么?在一次次采访中,我越来越坚信,每个普通人在新时代的奋斗就是最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你,有我,有在座的每一个人,而我的奋斗目标就是将这些故事精心记录、用心传扬。③9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