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王席乐南阳有两样享誉全国的特产,一是牛,一是石头。牛是南阳黄牛,石头是独山玉和黄石砚。今天给大家晒的这个物件让两种特产得以集中呈现——老丈人家的牛槽。这牛槽可能清朝就有了大家都知道汉代张良“桥下捡鞋拜师”的故事,但你知道他拜的师父是谁吗?他拜的这个师父人称黄石公,在南阳方城县小顶山隐居,小顶山是道教名山,盛产黄石砚。我的出生地就在山脚下的独树镇。出独树镇往西南过望花湖,顺省道刚进社旗县界,就到了媳妇家。老丈人这两年养牛发了小财,老屋推倒盖起了小洋楼,原来室内的牛棚也扒了,在屋后搭了个临时牛棚。大年初二陪媳妇“回门”,帮老丈人给牛喂料时,第一次在露天环境下见到了这个牛槽,外形古朴、体态方正,深色的凿痕里透着一股沧桑感。我问这个牛槽在家里多长时间了,老丈人笑了笑,“咋说呢?我小时候问过我爷同样的问题,他说他记事时家里就有这牛槽了,是在方城小顶山打的石料做的。我爷出生时还是清朝呢!”老丈人说这牛槽有两个,年日军进攻襄樊路过南阳时曾扫荡过村子。“我爷领着一家子进山‘躲老日’去了,回来发现屋里被砸了个遍,牲口也被拉走了,牛槽从架子上掉下来碎了一个,就剩这个了,一直用到现在。”牛槽见证了财富积累方式的转变南阳盆地农耕文明发达,南阳黄牛在小学地理课本上就已经耳熟能详。古代农耕文明时期,耕牛是仅次于黄金的财富标志,一个国家耕牛的数量就能代表国力。耕牛多表示可耕地多、粮食产量多、人口多,同时,牛皮是铠甲的材料,也就代表着可以武装的军队多。在南阳,牛槽再普通不过,但在老丈人眼里,这个牛槽意义可不一般,因为这个牛槽见证这个家庭财富积累方式的转变。“谁还用牛耕地呀,都是用联合收割机了。现在养牛是为了挣钱,咱这还不是规模化养殖,常年保持在十头左右,生着、养着、卖着。”“小牛崽子生下来不大会儿就能站起来走路,皮实着呢,养一年转手一卖就是万把块,光养牛一年就能挣六、七万。”晚饭时亲戚们聚一起喝酒,老丈人喝得有点高,有人打趣说把这古董牛槽给卖了,说不定还有人出大价钱。“坚决不卖!牛是宝贝,这牛槽是给牛喂饭的,是聚宝盆,谁卖谁是败家子儿!”听着像是发怒,但眼看着老丈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编辑吕瑞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