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曾倩通讯员申鸿皓1月4日,暖阳当空,通过无人机镜头从社旗县桥头镇小河流村高空鸟瞰,村边的小河静静流淌,郑万高铁犹如玉带,无垠的田野一片碧绿,成排的大棚熠熠生辉,平坦的柏油路、水泥路在田间纵横交错,占地两千多亩的全农供港蔬菜基地里,劳作的人群星罗棋布,绘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油彩画卷,温馨恬静、充满希望。小河流村是社旗县85个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小河流村党支部一班人,坚持抓党建、聚民心,强基础、惠民生,兴产业、谋发展,带领群众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疾驶狂奔,实现了贫困村顺利脱贫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正向着乡村振兴的目标阔步迈进……蔬菜基地孕育“三金”农民小河流村素有种菜传统,上世纪90年代,就曾是社旗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典型村,百余座蔬菜大棚蔚为壮观,数百村民尽尝种菜甜头,念“菜经”、发“菜财”、创富路、奔小康。年,凭借着雄厚的种菜基础,广东全农农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伸来了橄榄枝,投资建设以小河流村为核心,涉及和庄、史庄、新街、王坊四个行政村,规划面积余亩,产品销售遍及华南、直通港澳的蔬菜现代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从设施蔬菜到露地蔬菜,小河流村迎来崭新蝶变,由此跨入蔬菜产业大发展的春天。围绕“菜”来转,紧盯“菜”来干。短短不到半年时间,一期投资1亿元,占地亩,涵盖农业现代化管理示范区、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标准化蔬菜育苗示范区、大宗农产品电商交易示范区、供港澳及出口加工示范区、食品安全标识溯源管理示范区等六个精品示范区的供港蔬菜基地雏形初现,蔬菜产业点‘绿’成‘金’,引领脱贫助力小康,乡村振兴开始步入快车道。“把土地流转给全农,每亩租金元;在基地务工,工资一天一百多;加入村经济合作社,入股还能得分红。”村党支部书记张建青高兴地说,“如今,百余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有钱挣,用工最多时一天就达多人,小河流村村民依托蔬菜基地,已就地变身成为流转土地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参加合作社分‘股金’的‘三金’型职业农民。”扶贫车间催生“上班族”“地都租给全农公司了,也没啥事儿,俺就天天来艾草车间上班,活儿不累,有钱挣,怪好!”站在小河流村文化广场上,浓郁的艾香扑面而来,广场南侧的南阳万盈堂艾制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年近70岁的颜岗自然村村民刘金凤正在麻利的包装艾草足浴包,幸福和满足写满双颊,“真没想到,老了老了,俺也进车间当上工人了。”年,该村建成了占地余平方米的扶贫车间,招引青年农民李立回乡创业,创办南阳万盈堂艾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加工足浴包、消毒包等艾草制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两年多来,车间先后吸纳周边近百名群众就近就业,人均月工资元左右,其中18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年轻力壮的到蔬菜基地打工挣钱,年纪大的在咱扶贫车间也都能找到合适的伙儿计。”村干部颜庆军说,蔬菜产业和扶贫车间的建成投用,为村民在家门口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以前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农民,足不出户成了“上班族”,不仅收入增加了,而且东家长西家短扯闲话的少了,“垒长城”打扑克的也不见了,大家都一门心思的挣钱谋富路,乡风文明更加和谐了。幸福大院安度“幸福晚年”“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冬日午后,阳光和煦,走进绿菜环绕中的小河流村幸福大院,浑厚的曲剧唱腔不绝于耳,十几位老人或坐或站围在一起,这个唱一出,那个哼一段,有板有眼,好不快乐。白墙红柱灰瓦顶,窗明几净人欢笑。这座占地4亩、于去年5月规划建设的幸福大院,院民宿舍、活动室、餐厅、洗浴间、卫生间、电视、空调、新铺盖等设施一应俱全……从去年10月建成投用开始,这里成了22位鳏寡孤独老年人的新家。张建青介绍,为啃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小河流村坚持应兜尽兜、不落一人,通过建幸福大院,以“四集中”破解了“幸福密码”,让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困群众同步脱贫奔小康,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度晚年。“住的像宾馆,吃的似饭店,护理有‘保姆’,医生在身边,住进幸福大院就像掉进了‘福窝里’!”虽然入住幸福大院才短短三个多月,却让68岁的关庄自然村五保老人段运海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每天都乐呵呵的,“在这儿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身体好、心情好,幸福大院真幸福,这里就是我的家!”蔬菜基地一碧万顷,扶贫车间艾草飘香,幸福大院欢声笑语,清幽小河静静流淌,吹响了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协奏曲……编辑:曾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523.html